登录
馆情动态|“守护记忆,传承文明”地方文献捐赠系列(第二十二期)笔墨耕耘写春秋 大爱无言润乡土——记定
发布时间:2025-08-26 14:24:09 阅读次数:80

笔墨耕耘写春秋 大爱无言润乡土

——记定边县文化学者蒋峰荣

在陕北定边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,有一位用笔墨记录时代、用大爱温暖乡梓的文化行者。他深耕地方文化三十余载,主编著作千万字,创作的歌曲在大街小巷传唱;他带领团队走遍村镇田野,为脱贫攻坚著书立说;他倾力扶持文学新人,为困境中的创作者点亮希望之灯——他就是定边县文史专家、九三学社社员蒋峰荣。

蒋峰荣

方志编修:为乡土立传,为时代存证

图书馆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一排厚重的志书。《白泥井镇志》《定边县扶贫志》《定边县人民医院志》……这些著作凝结蒋峰荣和团队十余年的心血。编修《白泥井镇志》时,他顶着三伏酷暑走访近百位老人,抢救濒临消失的口述历史;编纂《定边县扶贫志》,他带领团队查阅十万余页档案,甚至因劳累过度晕倒在档案馆。  

“志书不是冷冰冰的资料堆砌,而是一方水土的生命记忆。”蒋峰荣说。他的编撰理念鲜明:既要有严谨的史实考据,也要有鲜活的民间叙事。正因如此,他主编的志书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,成为研究陕北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。  

文艺创作:让定边故事“唱得响、传得开”

除了文字著述,蒋峰荣还以音乐传递乡情。他创作的《追赶好光景》《定边请你来》等歌曲,旋律欢快、歌词质朴,在定边广为传唱,成为当地的“声音名片”。其中,《追赶好光景》荣获榆林市文化精品项目奖,唱出了黄土高原人民奋斗圆梦的精气神。  

在报告文学领域,他主创的《沙海勋章》记录"七一勋章"获得者石光银的治沙传奇,被榆林市委宣传部重点推荐。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,更是一部陕北人民与风沙抗争的生态史诗。  

社会担当:文化人的公益情怀

作为陕西省作家协会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蒋峰荣多年来以笔墨为犁,主编主著15部上千万字的史志与文学作品,发表600余篇(首)作品并斩获三十余项奖项。在九三学社工作中,他积极参政议政、推动组织建设,多次获评先进;作为定边县知联会副会长,蒋峰荣创新社会组织服务模式,策划"文化下乡""扶贫智囊团"等品牌活动,使知联会成为当地统战工作的亮丽名片。他常说:“知识分子的价值,不仅在于书斋里的思考,更在于对社会责任的践行。”

他对文学新人的托举更显温情。诗人王凤飞身残志坚,蒋峰荣不仅帮他积极宣传事迹,还争取慈善救助;文学青年李世海生活困顿,他多方奔走为其谋得编辑岗位,助其成长为文坛新秀。“文化传承需要薪火相传,能帮年轻人少走弯路,是我的荣幸。”蒋峰荣说。  

捐赠文献:让文化成果惠及大众


捐赠书籍

近日,蒋峰荣将个人主编的《定边县扶贫志》《品味定边》等10种22册珍贵文献及10首原创歌曲简谱捐赠给榆林市图书馆。让这份承载着黄土地记忆的文化财富在本土落地生根。“书籍不该束之高阁,而应成为滋养大众的活水。”这份捐赠,既是对地方文化的守护,也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深情助力。

从青丝到白发,蒋峰荣始终保持着文化人的赤子之心。他像一棵扎根黄土的沙柳,以坚韧的笔触记录时代变迁,以无私的情怀润泽一方文脉。正如他所说:“人的高贵不在于拥有多少,而在于给予多少;文化的生命力,在于它能否照亮更多人的心灵。”

在定边,蒋峰荣的故事仍在续写——那是一个文化守望者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,正如他所说的,“定边的故事,要让更多人听见、看见、记住”。